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当新加坡大部分家长争相给明年升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报读热门学校时,一些家长却作了另类选择,给孩子申请在家接受教育。
在家上学也须参加毕业会考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让孩子依据自己的步伐学习,黄明珠刚为明年升小一的6岁儿子申请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她以前在国家图书馆担任资料搜集和研究员,考获相关的硕士学位,丈夫是理工学院英文讲师,夫妇俩对教育孩子很有信心。她说:“不是说学校教师不好,但他们毕竟要照顾很多学生,无法兼顾每一名孩子的学习需要。”不过她坦言,儿子是独生子,她也担心孩子社交本领不强,因此丈夫每天都会带儿子到小区的游乐场玩,孩子就在那里认识了来自不同种族和背景的孩子,现他们已成为他的朋友。
目前在家经营礼服生意的新移民冯薇也打算将来给女儿在家上学。她表示:“现在的社会和教育制度过分强调竞争,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回头看,我发现主流教育体制教会了我很多知识,但在软技能的教育方面就不足,我不希望孩子跟我一样陷入同样的体制。”
新加坡教育部的数据显示,自从强制教育法令在2003年生效后,每届小学适龄儿童中平均有50名孩子选择在家上学。这些孩子的家长在提出申请时,必须证明他们有能力为孩子提供适当的课程和充足的资源。授课家长的学历及所能给予孩子的时间也是考虑因素。教育部从前年起在正式批准前,也对这些家庭进行家访,以进一步鉴定其家庭条件是否成熟。
虽然不去学校,但“在家上学”孩子同样也得参加小学六年级毕业会考,而且升中学要求更为严苛,成绩须达到新加坡全国水平的前2/3。过去三届自学的小六毕业生中,约60%的学生在第一次参加会考便达到升学标准。新加坡教育部发言人表示,这是为了确保家长为孩子提供高素质的基础教育。
家庭和学校角色应分开
为培养孩子对终身学习的热爱,曾是教师的张美玲当年也选择让大儿子在家上学,但是随着老二和老三相继出世,她无法兼顾,不得不让大儿子在四年级时返回学校上课。目前三个孩子都在学校念书。她表示,大儿子从在家上学过渡到去学校念书,其实没有太大困难,只是不适应学校的竞争氛围。张美玲说:“儿子报读南侨小学时,因入学考试成绩优异被分配到最好的一班。这说明他虽然‘在家上学’,能力并不逊于在学校上课的学生。进入学校后,他的成绩反而退步了。儿子自己也说,在学校的好处是多了朋友,但无法像‘在家上学’时一样全神贯注于学业,压力也更大。”
虽说“在家上学”好处不少,但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郑宝莲并不鼓励,她认为家庭和学校所扮演的角色应该分开。她说:“我更倾向于把孩子的正规教育交托给专业的教师,家长则应着重于他们品德的塑造。如果家庭也变成学校,照顾和教育的界限就很难划得清楚了。”
郑宝莲也认为不是所有的学校体验都能复制。“跟朋友一起学习成长的过程并学会与他们合作,同孩子有朋友是两码事。学校中有来自不同背景的教师,学生接触不同的教学法,要比在家中面对单一的教学法更有益。当然,在学校的竞争和压力较大,但是新加坡整体的教育体系还是利远大于弊的,学习面对压力和挑战,其实也是成长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