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kiasu(怕输)父母”和精英教育

  正如许多人所熟知的:新加坡的中小学生,大多只上半天课,剩下的半天,多用来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那么,是不是中小学生们都很轻松、快乐呢?

  其实,还真不全是哪样!尽管课业负担小,新加坡学生却不觉得自己过得很轻松。

  为什么呢?因为,新加坡会从小学开始,就不断地将孩子划分等级,进行分流。

  先说新加坡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天才教育”制度,就是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选拔“小天才”。每年教育部的高才部都会统一出题,分为英文、数学,同时涵盖智力测试,在全国进行统一考试。如果家长不让孩子参加选拔考试,还需要书面澄清理由。

  对于天才班的招生,不会出现任何特殊政策,不会因为你是总统的孩子,就可以破格录取。所有学生都必须通过特别考试筛选,机会平等,公平竞争。但每年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会进入天才班,所以多数家长并不会大花气力帮孩子挤进天才班。真正让家长们紧张的,是小学六年级离校考试后学生的分流。

  小六离校考试会把学生分派到三种不同的班,分别为:特别班 (只收小学离校试成绩优异者,每年约百分之五)、快捷班 (约一半以上),及普通班 (近百分之四十)。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中学毕业后申请大学的程序和前景。

  新加坡的学生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不断地面临分流,虽然近年来在家长的投诉下,国家对分流方式加以调整(把按总成绩分班改为按单科科目成绩分班),但本质没有改变,依然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对于从小学起就把孩子分流,家长们也是颇多抱怨(新加坡导演梁志强拍摄过一部电视连续剧《小孩不笨》,讲述三个普通班小孩如何应对学业和家庭压力的故事,就很有代表性)。但整体上,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社会仍认同这种分班制,竭尽所能帮助孩子提高成绩。

  跟中国人一样,新加坡人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诲在华人心中根深蒂固。

  “本地人比我们更怕输的!”周女士说。本地有一个词叫“kia su”,是“怕输”的福建话发音,当地人也时常自嘲自己处处怕输,他们甚至有一个家长论坛叫做“怕输父母”,家长们时常在论坛上分享教育资讯。因此没有课的下午,许多孩子们会被送去辅导班上课。本地开设的辅导班非常之多,在居民区,如果你打开信箱,一半的纸张是各种辅导班的广告,科目和价格均明码标示。

  “本地学生去上辅导班的很多,我们从国内过来的人都体验过小时候上学的辛苦,不想再让孩子那么累,所以我只送女儿去了一个英文写作班”,周女士说,“关键是,她的好朋友们都在那个班上,虽然她自己也说没觉得辅导有多大的作用,但让她退出她也不太愿意。”

  周女士在新加坡一所国际学校从事华文教学,据她观察,这种文化甚至传导至洋人社群。

  “以前洋人是很relax的,他们觉得孩子在学校快乐就行了。但是这几年他们经济不行了,视线转移到亚洲,觉得孩子从小掌握华文对以后的发展是一个优势,不仅要求学校加多华文课课时,还开始研究华人的教育方式,也怕输起来了。”

  每个不同的人,都很精彩

  在新加坡目前教育体系里,有5所大学、6所理工学院和一些工艺学院。在大学教育中,推崇因材施教,倡导实践导向型与市场发展、就业相结合。

  “新加坡的学生大学入学率并不是很高,以优秀的成绩进入本地大学的学生只有不超过20%。因此,政府历来很重视从小培养学生们的自主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理工学院老师A介绍说,“政府学校都会开设家政课,女生学习烹饪、缝纫等,男孩子会学习一些木工、电工基础。

  近年来政府也注意到,沟通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最重,因此从小学开始就增设一些课程和活动,来加强孩子们的沟通技巧。

  A曾就读的西部名校立化中学,常邀请已毕业的优秀校友返校与在校生进行一些谈话交流,和安排一些实习项目,给在校学生去体验。

  A说,当时虽然只是中学生,但常常去听校友介绍他们的工作,了解到如何为日后找工作有方向性地累积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学校安排的一些实习项目,亲身体验了许多行业的日常工作,“这确实对我后来的就业考量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给了我一个方向。”

  “我们就是为了孩子教育才移民的”,李女士来自北京,她和先生都是跨国企业的白领,孩子出生几个月后,他们通过公司内部调动把工作迁到了新加坡,“这里的整体环境对孩子成长比较好。”

  “教书”和“育人”应是学校两项最重要的职责,但在中国,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许多老师和家长把成绩看得过于重,对孩子影响持续一生的“育人”却被迫退居次席。

  一位从中国来新加坡学习护理专业的董妹妹告诉我,她来新加坡求学时,感到最不适应的是语言。由于本地人以英语为第一语言,又带有浓重的口音,以及夹杂一些福建话或广东话甚至马来语的单词,她在本地医院实习时根本听不懂,也说不出,挫败感极强烈,甚至开始厌恶新加坡,厌恶本地人,产生了回国的念头。很快她的态度引起了一位老师的注意,在与她一番详谈了解了她的困难之后,这位老师主动邀请她住到自己家里去,在日常生活中全部使用英语交谈,老师的全家人也都对她十分友善热情。很快她能听懂本地人说话了,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因沟通不良对本地人产生的厌恶情绪烟消云散,“如果不是这个老师,我真的坚持不下去了。”

免责声明
1、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百度等常用搜索引擎,我方非相关内容的原创作者,也不对相关内容享有任何权利 ;部分文章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我方重申:所有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知识产权归该权利人所有,但因技术能力有限无法查得知识产权来源而无法直接与版权人联系授权事宜,若转载内容可能存在引用不当或版权争议因素,请相关权利方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方迅速删除相关图文内容,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因文章中文字和图片之间亦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未尽事宜请搜索"立思辰留学"关注微信公众号,留言即可。
[新加坡的“kiasu(怕输)父母”和精英教育] 文章生成时间为:2014-09-28 17:32:40

立思辰留学专家答疑 - 让专家主动与你联系!

为了节省您的查找时间,请将您要找的信息填写在表格里,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并提交,我们的顾问会主动与您联系。

意向地区: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验证码:
联系QQ:
咨询问题:

微信小程序

  • 留学资讯

    留学资讯

  • 大学排名

    大学排名

  • 留学费用

    留学费用

  • GPA查询

    GPA查询

  • 汇率对比

    汇率对比

  • 地图选校

    地图选校

更多

推荐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