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本地大学生在中国一项以华语进行的企业合并与收购模拟竞赛中初试啼声,其中新加坡管理大学参赛团队表现获好评,其中一名队员凭优秀协商技巧,成为全场“最佳并购顾问”之一。
“第五届亚太区企业并购模拟竞赛”3月底于上海交通大学举行,共12支队伍参加。
新大及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首次派队参赛,与中港台顶尖大学的队伍较量谈判技巧。每支队伍模拟某一个真实企业的并购团队,就一个虚拟合同与对手磋商,模仿真实的并购交易。竞赛开放让法律系、会计系或工商管理学系学生组队参加。
代表新大的五名学生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分别是法律系三年级生陈俞君和李赏慧(同为22岁)、法律系双学位五年级生高恩乐和庄学忠(同为26岁),以及“学士后法律课程”(Juris Doctor Programme)一年级生温庆霖(26岁)。
各团队有约三个月时间准备。每支队伍须提交意向书、与对方进行网络协商和面对面谈判,最后在扮演“董事会”的评审团面前做简报。新大学生模拟的是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Alibaba)的并购团队,与模拟台湾网络商务集团PChome的南京大学团队磋商。
除了高中毕业后赴上海复旦大学修读法律的温庆霖以外,团队其他新大生平时少使用华语,要以华文专业用语进行协商,对他们来说挑战重重。
温庆霖在复旦完成法律本科后,为了在本地执业,报读新大的学士后法律课程。准备意向书时,队友以英文书写,交由温庆霖翻译成华文。虽然他对华文法律用语不陌生,但仍觉得比赛困难。“涉及并购的金融术语更加专业。协商的当儿,我们会要求对方团队放慢语速,或讲的简单一些。”
语言表达障碍、文化差异等因素,让新大团队与对手以网络通讯软件Skype协商时,一度被认为“犀利、尖锐”。陈俞君说:“中国学生表达较婉转,我们讲话比较直接,容易产生误解。”
尽管“出师不利”,新大学生没有气馁,尽量取长补短。例如,人缘佳的李赏慧积极缓和与对手的关系;兼修工商管理学位的高恩乐,及兼修会计学位的庄学忠,运用他们的金融知识,协助团队设计提案;简报由华语表达能较强的温庆霖、陈俞君和庄学忠负责。
新大与南京大学的提案南辕北辙,双方赴上海面对面协商时几乎“谈判破裂”。结果,两方都放弃原先策略,接受股权对换的模式。
然而,新大团队虽为所代表的公司创造巨额价值,但因协议在评审看来“缺少双赢和长期合作利益”,让他们与团队奖无缘。比赛由北京大学夺下最佳并购团队冠军。国大没有在此次比赛中获奖。
温庆霖凭个人表现成为全场七名最佳并购顾问奖得主之一。他归功于团体策略的成功。“我们再三强调协议如何符合我们公司的几项核心利益,并阐述协商过程中我队如何突破瓶颈,呈现架构受到评审肯定。”
比赛也让学生明白,企业律师须具备商业头脑。为比赛到中华总商会上10周工商华语课程的庄学忠认为,律师对合约条件的制定很重要,但合约首先必须符合商业利益。
另一方面,比赛也让自嘲高中时华语成绩勉强过关的高恩乐,更有动力学好华语。“我加强了用华语表达信心。如今在社交场合讲华语,比较自在,这方面我将继续努力。”
带领新大团队参赛的新大法律系助理教授陈肇鸿说,除了打气、提意见及纠正一些遣词用句外,他尽量不介入团队的提案设计,团队靠自己的努力完成项目。“同学的表现远超出我的预期……竞赛不仅给他们一个从企业律师的立场,来架构交易、交涉谈判的比赛经验,也提供与中港台一流大学法学院学生交流、让新大增加曝光机会,对新大及同学而言都相当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