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大陈永财校长:大学需要拆掉学科孤岛,转向跨学科教学和研究

  以下内容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永财教授:

  一段时间以来,大学的领导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将目光聚焦在科技的快速发展对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和方法的影响。换句话说,工业4.0时代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最近,面对去全球化浪潮和地缘政治紧张趋势日益加剧,我们不得不迎难而上,并努力了解这种趋势会如何影响大学的课题研究、招生和人才吸引等方方面面。

  然而,新冠疫情突如其来。

  正如大流行病所被描述的那样,我们把这场事关一代人生死的危机并列定义为当今的主要挑战。

  这场生存危机的影响之一在于迫使我们去思考那些令人不安且影响深远的现存问题。

  除了“是什么”和“怎么做”等问题,我们现在还必须问“为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传授这些内容?我们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

  作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我的工作不仅要帮助学生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还要帮助他们为走出大学校门后的生活做好准备。

  现在,在新冠疫情的“新常态”中,眼前更迫切的不仅仅是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还要理清楚我们中间所发生的这些令人困惑的变化。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新加坡国立大学必须从根本上自我转型。按部就班的渐进式改革已不适合,我们不能再等了。

  单一专业模式已成过去式

  长期以来,毕业生们专注于学习专业内的课程,然后寻找与专业相匹配的工作,并在所选择的行业里度过整个职业生涯。如果不得不换工作,他们会优先选择相近的行业。

  与此同时,大学在职前培训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精力,这是学生进入职场前的大学教育最后一堂课。

  然而,这些假设将不再成立。

  我们的年轻人将面对一个充满棘手问题的世界,这些问题定义不清,时刻在变化,超越单一学科的解决方案,甚至挑战着已建立的知识体系。

  新冠疫情本身就是一个例子:它不仅是医学问题,而且对社会、政治、经济和环境也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

  仅了解这一问题就需要整合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见解,更不用说要解决它了。

  这就是我们的毕业生将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面。

  传统教学方法优先考虑知识的深度,但现在必须在深度与广度之间取得平衡。学科的严谨性仍然是必要的,但还不够。我们需要重新考虑“严谨”的含义。

  我们需要综合不同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做的关键在于拓宽课程的设置并增强课程的跨学科性。

  但是仅仅具有广度还不够,关键是要把这些不同的元素整合到通识基础课程中。

  作为一名终身学术和教育工作者,我习惯于按学科类别来教学,并按学术领域来管理。我承认,实现这种跨学科教学方式将很困难。但我坚信,跨学科之路一定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这条路上会有各种疑虑和抵触情绪。尤其是在新加坡,但在其他地方,比起通才,我们往往更重视专才。我们的“怕输”主义也意味着我们经常“过度教学”。

  拥抱跨学科的世界

  这对新加坡国立大学意味着什么?

  我们必须要调整学生的课业负担。首先,我们将放宽对主修课程的过度要求,以便在整体课程上增加广度。

  如果我们希望学生能够以新颖且不寻常的方式来构建知识体系,那就需要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并接触更多知识面。

  这不仅是数量上的变化,也是质量上的变化。为了使我们的毕业生能够灵敏、适应性强和具备问题解决能力,我们要朝着问题导向式教学和体验式学习的方向前进。

  终身学习也将成为大学教育的关键特征。

  快速变化意味着知识的半衰期也在迅速缩短。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20出头时在大学里学习三至四年就足够了,未来就不用再学习了,只需要偶尔进修下就好。然而,这种认知早已过时。

  你的“大学时光”已经不再是那几年,而可能是跨越20年或更长时间的持续学习。

  实际上,随着我们越来越多地转向在线学习,你的“大学时光”可能不一定要在大学里度过。学习将无处不在,大学也将随处可见。

  有些学生对学习舒适区外的东西可能会感到无法适应。他们对大学教育的期待无疑会被颠覆。

  是的,成长会令人不适。但是,如果这种不适能够以新颖而出乎意料的方式来刺激和激发人们的思想,那么这些痛苦的代价将是微不足道的。

  一些学生和家长认为我们教育框架中的这些变化是在稀释专业知识,这一点我很理解。

  一些从事医学或数学职业的人可能会质疑为什么他们需要学习人类学。其他人可能会担心核心技能被削弱了,学术水平会随之下降。

  但是我认为这些担心是没有依据的。我们并不是要在专业性和通用性之间做取舍,而是要为我们的课程注入更大的灵活性。

  我相信,我们的社区可以并且必须容纳各种专长的人,包括那些擅长单一学科专业的人,那些可以解决跨越两个或三个学科问题的跨学科专家,以及那些可以看到跨领域之间关联和空白的问题解决能手。

  我们即将在未来的几个月开始做一些改变,希望我们的毕业生能够掌握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能够对超出专业领域的机会保持好奇心和灵敏度,并且无论是在课堂上、在家里或在工作场所和休闲娱乐期间,都能够通过终身学习,掌握探索的诀窍,计划自己的学术之旅。

  教授们需要改变

  这些改变不仅适用于学生,也同样适用于教授们。

  如果我们的教授要提供学科广度,那么他们也必须要接受这一广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开展研究。研究表明,领域更广泛的专家团队能够产出更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这可能比教育变革更具挑战性。

  大学是按照学科领域建设的。传统上,学术界更注重学科的深度和专业性,并予以奖励。

  然而,这种组织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因为当今的世界难题并不遵守这样的学科界限。如果大学不及时调整并改变,就会落后于世界,但在最坏的情况下,将会不复存在。

  许多大学的领导者都曾尝试过让研究人员接受学科广度和跨学科性,但都以失败告终。 然而,新冠疫情证明,采用跨学科知识来同时解决全球和本地、流行病学和社会层面的问题极具价值。

  我的同事们发挥所长,有的在工程和医学领域研发出检测试剂盒和疫苗,有的在公共卫生领域就口罩佩戴、个人卫生和安全距离方面制做卡通漫画式的指导方针,有的在社会工作和商业领域中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或改善疫情期间的送餐服务。

  对粮食安全和经济抵御能力的长期应对也同样需要这种深度和广度。

  当我们在一个持续且不断加剧的混乱世界中规划自己的征途时,敏捷度对个人和组织而言都至关重要。

  “敏捷度”听起来像是另一种管理时尚,但事实并非如此。

  英国哲学家以赛亚·柏林在一篇名为《刺猬与狐狸》的文章中指出,思想家有两种类型:刺猬型,他们只知道一件重要的事情;狐狸型,他们机巧百出且通晓百科。

  实际上,这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诗人阿奇洛丘斯(Archilochus),他说:“狐狸多知,而刺猬有一大知。”

  社会既需要刺猬的深厚专业知识,也需要狐狸的敏捷性和多面性。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我们将致力于培养具备这两类素质的毕业生。

免责声明
1、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百度等常用搜索引擎,我方非相关内容的原创作者,也不对相关内容享有任何权利 ;部分文章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我方重申:所有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知识产权归该权利人所有,但因技术能力有限无法查得知识产权来源而无法直接与版权人联系授权事宜,若转载内容可能存在引用不当或版权争议因素,请相关权利方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方迅速删除相关图文内容,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因文章中文字和图片之间亦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未尽事宜请搜索"立思辰留学"关注微信公众号,留言即可。
[新国大陈永财校长:大学需要拆掉学科孤岛,转向跨学科教学和研究] 文章生成时间为:2020-09-13 19:20:48
新加坡国立大学(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 院校名称:新加坡国立大学
  • 学校类型:公立大学
  • 建校时间:1905年
  • 世界排名:8 世界排名:1
  • 学生人数:37426人
  • 院校地址:21 Lower Kent Ridge Road, Singapore 119077
  • 中文介绍:http://school.liuxue360.com/sg/nus/
  • 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简称“国大”(NUS),是新加坡教育界的一把手,世界顶尖的综合类研究型公立大学,QS世界大学排名的亚洲之冠,同...…[详细介绍]

立思辰留学专家答疑 - 让专家主动与你联系!

为了节省您的查找时间,请将您要找的信息填写在表格里,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并提交,我们的顾问会主动与您联系。

意向地区: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验证码:
联系QQ:
咨询问题:

微信小程序

  • 留学资讯

    留学资讯

  • 大学排名

    大学排名

  • 留学费用

    留学费用

  • GPA查询

    GPA查询

  • 汇率对比

    汇率对比

  • 地图选校

    地图选校

更多

推荐院校